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什麼是釣棚

 這幾年磯釣不斷有新人類加入,使到這個圈子熱鬧非凡,筆者經常所見一個釣魚團內都總有新人和老手,在釣魚的經驗中當然是富有多年資歷的較為優勝,但是這也並不代表新生會釣得比老手差,關鍵是很多老手只顧他們釣魚歷程中累積下來的經驗,而不顧新環境的轉變,這也是筆者去年所發生的小毛病。而新朋友就因對釣魚一片空白,很容易接觸新釣法,及不受經驗影響而用心去思索,使到很多時新釣友釣得比較出色。

  ■釣棚的爭論

  什麼是釣棚呢?釣棚就是魚餌留在水中的位置,簡單的說就是全釣組的長度,它跟魚的泳層是息息相關的。我們要釣魚當然要知道魚會在何處及會留在什麼深度,由於魚有分表層洄遊性、中層的及棲身在底的魚種,又各地釣點水深並不一致,所以我們先要決定對象魚,然後採取針對性策略。今天我們先將魚分為水面魚和沉底魚兩部分,即是說魚類的泳層分有兩種,然後再去考究離水面多少,及離水底多少。

  有很多釣了大半生魚的人,仍然沒有認識到釣棚及泳層的問題,他們只顧千篇一律把鉤子掛上魚餌,然後習慣地固定釣組的長度,投入水中便開始磯釣。可能是以前這副釣組的長度令他釣過大魚,所以自此就不斷採用。需知道就算在同一地方,海是不斷地變,有風向大小、水流方向、潮水漲退及溫度的差別,這種種因素都會改變了魚的泳層。我大膽地舉出實例,大家都知道?魚一般的習慣是*海底棲身,但是近年來魚排上不是很多朋友見到?魚在水面遊過,甚至留在魚排的屋下,用肉眼也可以看到。那大家應該相信魚是會在不同的情況下走到不同的泳層啦!

  現在我們要重複基礎性的問題,就是魚類的泳層為何會變幻莫測呢?相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溫度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魚會因不同氣溫下改變泳層,得寸進尺者認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當越瞭解魚類,就會知道魚也是動物,它們會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棲身地。天氣太冷我們為了保溫就會穿較厚的衣服,而太熱時我們也會找陰涼的地方,這是身體在不同的情況下叫我們作適當的調節;而魚的側線,也有探測溫度的功能,所以也知道那種溫度才適合自己。而第二個更有建築性的原因是我們知道魚的一生只為了兩件事,一就是要繁殖性下一代,其二就是為了找食物。在夏天水面的餌料生物特別多,所以很多小魚都會走出水面覓食,而專門追捕小魚的魚類就會在夏天走到離岸不遠水面來。就好像吞拿魚等魚類,它們在夏季很多時為了追捕小魚,而在離岸海面8至10公尺處活動,這是拖釣盧亞和磯釣標準釣棚了。我們也因此而得知夏天釣水面魚的釣棚了。而在冬季,因為水面沒有小生物作小魚的食糧,又因東北風的洶湧,令到小魚都走到深海去,所以夏天的捕食者在這種情況下改變泳層。當中有經驗的釣友都知道,其實在冬季小魚真是不多,所以很多魚都只選擇在夏天大量進食,而冬季就如冬眠一樣,只留在深海,少活動和少覓食,就這個理論,我們應該可以瞭解到石斑等魚為何只會在夏天才會釣到。其實這個論點可以從養魚排的餵食習慣去理解,很多魚排排主只會在夏天而靚流水下才會喂魚,而冬天喂魚情況就很少了。這是小弟追問專業養魚的排主才知道的,不過當中所指的就只有魚排慣養的石斑等為主。

  ■?魚的釣棚

  我們知道了魚群在溫度下變了泳層後,再加上對目標魚的認識,那就大致可以找出釣棚的深度了。但是在不同的深度下我們的釣棚也應該有適當的調整,所以本刊常掛在口邊的是首先要瞭解釣場的深度,尤其是走到陌生的釣場,一定要先測試水深,然後再瞭解溫度最後才設出一副針對性的釣組出來,尤其是釣多棲身於底的魚。例如釣?魚,大家都知道黑?和黑沙?多食石邊的貝類,所以釣這種魚就要釣*邊和較底層,雖然我們磯釣有誘餌的幫助,就對於這種活動性較低的魚,它們離開底層的時間將會很短。所以在這情況下都是把釣棚的長度設至跟水深差不多就最有利了。而且大部分的針對 魚誘餌粉都是比重較高,?魚就會自然留在水底了。

  但我們知道這一點後,又怎樣決定釣棚深度呢?例如試過釣點的目標位有三米深,那自然釣棚設在三米處就最理想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海洋中的水是會有流動的,而流動的海水是會令到我們的釣組不能成一直線直落到底。所以在這情況下釣棚的深度又要因水流和夾鉛的位置而改變長短。水急流時可以設至長過三米,水靜無流水就在三米附近也可。如果您問我那不如夾重鉛垂,使到魚餌剛剛在水底,那不是更理想嗎?那我就會答您,如果是這樣的話魚餌在水裏就不夠自然,完全失去磯釣的最大優點,不如打沉底好了。

  另外我們為了要魚餌可以穩定而自然在水底漂動,就算很少很少的流水,我們也建議大家在以上的釣點打釣棚設到兩米八長,因為海底有高低起伏,相等於深度的釣組較容易掛在海裏礁石上。

  而釣白?和黃腳?就會有所不同,因為這兩種?魚是會在不同適當季節追捕小魚,我們可從它們的牙齒特性中得知。所以釣會追捕小魚的?種,我們就要視乎它們覓食的習慣去決定釣棚的深。您會問我們一向釣白?都是發現它們只在深處覓食,剛才的一番話豈不是有矛盾嗎?由於香港的情況較特別,大家有否發現白?只會在冬季才會路經本港,所以香港釣白?多在近海底找到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在其他地方就不同了。而且白?和黃腳?是屬於較高活性的魚,大家是可以用誘餌把它們引到離底的,不信下次試試!

  ■一年一個迴圈

  今天我們知道在香港四季都有不同的魚種可釣,這也是跟較早前提及的覓食習慣有關。在夏季海面上多小魚,而捕食者出現,從小魚的泳層我們知道釣追捕魚的釣棚深度,在秋天小魚變大了,鄰近的地方多了很多大的魚。而追捕者也因變大的魚而追到較出的海域繼續覓食,所以岸釣只能釣到中型魚。到了冬季很多魚種都停止進食,並且遊到較暖的深海去。但同是路過魚也在這時候遊進來,由於這時候水面很少食物,所以大魚都在海底覓食,在這時候釣棚相對也要調至*近海底。春季路過魚會在*岸繁殖,所以在離岸不遠的靜水海底又有魚釣,至釣棚也不需多講了。到了新一代小魚出生,岸邊多了很多可作食物的小魚,追捕者又會再次遊近,年年如是、生生不息。

  在這魚種的自然生態下,本刊唯有在不同的季節為大家介紹不同的釣法,我們強調並非單單是針對一種釣法而生,而且希望大家在不同的季節裏享受到不同的釣魚樂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