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最新手線釣法問題大集合

釣魚不用竿似乎意味著落後。但形式與實質統一,在竿長不能體現優勢,人反而覺得很累的時候,不防注意一下某些魚類的生活規律,採用「土法」而得到積極效果在手線釣法上有許多有趣的事。

  問:春釣應該是很愜意的事,可是只見鯉魚跳,不見魚漂動,時逢魚產卵是很少咬鉤的,能不能介紹一些卵期咬鉤的魚和專攻卵魚的特殊釣法呢?

  答:產卵期的魚不好釣,主要是鯉魚、鯽魚。但也有卵期不禁食的魚,如塘鱧、鱖魚、福壽魚、黑魚、鰻鱺、鯰魚和黃顙等等。這些魚的共同特點是肉食,再細分就是身上有鱗的尾鰭不是截形就是圓形,尾鰭是尖的或叉形的又體表無鱗(或隱在皮下)。手線釣塘鱧魚和福壽魚採用提線釣法,是因為這兩種魚有近岸趨淺的習。塘鱧魚俗稱「土婆」、「虎頭鯊」或「癡虎呆子」,產卵期好貼伏在水下樁柱和碼頭礎石表面以及沉水的斷轉碎石縫隙中,惟對水質的要求較高,二級水質能勉強維持生存,三級水質中基本絕跡。提線可以從橋或碼頭上貼著垂直的樁柱或階體下鉤,也可以將鉤垂入碼頭附近的沉積物中。由於是憑手感感知咬鉤,提魚寧可慢一拍,不要一感到有魚咬鉤就急著提線。塘鱧魚咬鉤只吞不吐,手感有輕微的拉扯節奏,此時可將釣線鬆一鬆再輕扯一下,如有近似顫抖的反應說明魚已閉口,提線百無一失。與塘鱧的習性相仿,福壽魚有類似水族箱金魚貼著箱壁浮沉起伏,多泳層覓食的特點。在水深3米的陡岸池塘中,福壽魚能依傍著池壁出現在1-2米水深的位置上,有針對性地使用提線釣法要結合左右移鉤,手感反應來得突兀,卻稍現即逝。偶爾魚也會銜鉤疾躥,則無須揚臂甩線,緊繃釣線的反彈力已自覺完成了鉤的刺入,釣者只需輕輕朝上一拎,魚就出水了。

  問:手線釣法推動了釣竿的彈性和柔韌性,要降服魚只能靠硬拽,極容易勒傷手指。如福壽魚衝力很強,差一些的鉤尚且被拉豁,又怎麼釣衝力更大的鱖魚呢?

  答:我曾在淅江嵊泗見識過手擺線釣石斑魚,那釣法是漲潮時駕小舟傍著島礁在浪湧起伏中向斜上方提線,其捏線之手的肘部抵著船幫忽上忽下猶如拉琴。釣者說,看似上下提引,實際上在潮流沖刷和舟行過程中,墜底之鉤是在作跳躍式擺動。石斑魚在海底礁石罅隙中活動,吞鉤後會迅速鑽入礁石疑隙,其急躥之勢正好在釣竿彈性下壓允許的距離內,只要不給魚鑽入石罅的機會,以後的躥游掙扎就好對付了,用手擺線是要控制它不讓鑽洞。同樣,在圍湖惡果使鱖魚喪失了藏身蘆葦要部的生態環境後,湖泊中釣鱖魚只能依傍亂石或借水底溝壑藏身。如果以竿拋鉤,難免鉤墜卡在石縫中,而鱖魚又偏偏在護岸石埂之下浮起,掠食那些在浪濤拍岸被撞昏了的小魚。駕輕舟一葉,用小墜大鉤的手提線釣組,使鉤尖勾住活魚旁魚皮魚的背脊,沿護岸石堤在固定深度內作抽拉式擺鉤動作,是誘釣鱖魚的傳統手法。其關鍵有三,1、餌魚最選擇魚旁魚皮魚,因其體寬色艷,能充分反射光線。該水域有沒有魚旁魚皮魚也是水質優劣的反映。2、正確尋找釣點。手擺線釣的是定居鱖魚,而鱖魚的定居又與水下環境緊密聯繫在一起,宜選擇防浪石堤附近有較大凹坑或溝壑的位置。3、擺線時不要將釣線卡得太緊,要防止勒傷手指,可在食指上戴一指套。鱖魚吞鉤後躥勢極強,但距離有限,第一次沒能掙脫釣鉤,以後力就小多了。

  問:兩種方法都是釣邊釣近,手線釣遠是不是就是「拉砣」釣法?它適宜於釣哪些魚?釣組有什麼講究?

  答:手線釣法既能釣近也能釣遠,拉砣釣法是手線遠釣中的一種,主要用釣底層魚。與不同釣組配合,手線用於浮釣、懸釣和多水層兼釣包容了拋鉤釣法的全部內容,因不用拋竿和漁輪,稱為「手拋線」。在釣魚尚未正名,什麼水域都是公社管轄而不能堂皇伸竿的時候,筆者就開始了手拋線釣法的研究。首先是單鉤底釣,將傳統釣組的釣線放長到50米,鉤上掛一掐了頭的青蝦,外用水底挖出的厚淤泥裹沒,手握鉤墜用力向外擲出,能拋遠20米左右。然後扯緊並收掉一段釣線,使鉤在水底移動60-80厘米,外裹的爛泥就離餌脫開了。起初,我用海棉拖鞋廢料作浮子,常被橫風吹來的漂浮物帶著浮子和鉤一起移動。後來不用浮子,取一節毛竹筒將余線繞在上面,隨無漂的水線半沉半浮在水中,因竹筒斜置地上,故魚吞鉤會將竹筒撥正並自動放線,用這種方法主要釣青魚。

  勾住魚後也沒辦法遛魚,都是靠硬拽,所以使用的是錦綸線,與現在的拉砣釣法非常相似。手拋線用於浮釣在杭州使用得很普遍,都是大號浮球式浮標配炸彈鉤,拋出後靠浮球使群鉤懸於水中50厘米,以酸餌吸引鰱魚吸食擴散的霧狀水體,是西湖釣鰱的絕招。由於鰱魚沒有多大掙扎力,所以收線很自然,惟魚到岸邊時要配合使用抄網。也有手拋線用串鉤的,但拋起來不方便,且兼釣多層的結果仍然是下面的鉤起作用,因此改革釣組為兩鉤貼底更符合野鉤實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