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香港動畫電影60年:從廣告到特技時代

1970年代,香港人從動畫廣告片開始,真正知道了動畫的概念。直到2001年,《麥兜的故事》才算是真正意義上香港人獨立製作的港產動畫電影。2009年,三維動畫電影《阿童木》雖然因故事拙劣而致票房慘敗,但沒有阻礙三維動漫成為香港的朝陽產業。

說到香港動畫電影,很多人就會想起可愛的“麥兜”,但是很少人知道,香港動畫電影已有60年的歷史。

從廣告知道動畫

早在1920年代,上海萬氏兄弟已經研究拍攝動畫作品,在1940年代萬籟鳴及其兄弟萬古蟾為尋求拍攝資源而南下香港。他們將1941年在上海公映的《鐵扇公主》於1953年收入由孫偉導演的香港電影《父之過》內,以戲中戲的方式放映,成為最早的香港電影動畫片。

1950年代,香港動畫先驅廬寄萍以土制動畫特技方式製作了早期特技電影——1964年的《如來神掌》,其中不少繪在膠片上的動畫,沒有經過光學合成,而正是那些“手繪版”開創了香港動畫電影史。

1964年,美國“CPA”動畫電影的創始人Steven Boasastow到香港與中華油漆廠的少東主劉林,共同建立一所動畫公司,欲製作動畫片《紅孩兒》,訓練出了一群原創動畫電影人。1970年代,胡樹儒成立了“香港電影公司”,他們從製作動畫廣告片開始,其中“白貓洗衣粉”的廣告是香港人乃至內地觀眾熟知的經典作品。也正是在當時,香港人才真正知道了動畫的概念。

內地設廠解決人手問題

從引入直到1970年代中期,動畫這項技術才開始漸漸普及,動畫電影發燒友成立了“火鳥電影會”,推廣拍攝獨立動畫短片活動,配合當時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班開設短期動畫工作坊,引發了一批業餘的愛好者獨立製作動畫短片。其中大部分用的是超八攝影機拍攝。不少獨立動畫製片人紛紛加入電視臺的動畫組,成為香港早期主要的專業動畫師。

1976年,香港電臺電視部與香港無線電視臺都成立了動畫組,開始製作電視節目的片頭片尾,還用16毫米的膠片拍攝《跳飛機》、《香蕉船》以及《四三零穿梭機》等動畫短片,為題材以及動畫技術的多元做出了不少嘗試。1979年香港電影文化中心創辦了動畫製作課程,這也是香港第一次具有理論性及發放製作動畫文憑的課程。
由漫畫家王澤編劇的四至六格漫畫《老夫子》在1960年代已經風靡。1981年,由胡樹儒主導,與臺灣共同完成了《老夫子》動畫電影的製作。由此可見,香港不缺動畫創作人才,但是由於香港教育對美術培養的忽略,導致製作人才的不足。1982年,動畫人李森成立香港動畫公司,打算將臺灣動畫加工形式的動畫廠引入香港,但是最終未果。

1980年代,一批從大陸南下的動畫師,成為香港動畫界的生力軍。1985年,邵逸夫在深圳成立了“翡翠動畫公司”,製作了香港第一部電視動畫片集《成語動畫廊》以及《小悟空》,以在內地設廠來解決香港人手不足的問題。同時,香港電影受到好萊塢《星球大戰》的影響,動畫特技電影業起步,其中大量運用動畫技術,導演徐克成立了工作室特技部“cinemax”,代表作有《新蜀山傳》。而1994年的《侏羅紀公園》更是將香港動畫產業也帶入了數碼科技時代,當時的作品有《風雲雄霸天下》、《中華英雄》、《功夫足球》、《老夫子2001》。

不過直到2001年,《麥兜的故事》才算是真正意義上香港人獨立製作的港產動畫電影。以此也證明了香港即使只有極少的動漫團隊也能拍出動畫長片了。

三維動畫成朝陽產業

2009年,意馬公司制作的《阿童木》三維動畫電影因為故事拙劣而致票房慘敗。製作方意馬動畫工作室2010年在香港宣佈清盤,300多名員工失業。

據悉,意馬公司2006年購入《阿童木》製作權,僅製作費就投資近人民幣4.4億元,全球總開支達人民幣8.2億元,可惜大虧,全球最終票房為人民幣1.9億元。這被認為是意馬動畫工作室被迫清盤的禍根。

雖然有一次慘痛的經歷,但是隨著全球電腦動畫的普及,在香港,三維動畫也逐漸成了朝陽產業,不少年輕人都投入到了動畫製作行業,不少大專院校都開始成立動畫課程。也開始有一些個人動畫工作室出現,他們的工作也拓寬到了內地以及海外,不少動畫作品中有了香港動畫人的身影。根據2007年至今的統計,香港已經有260家數碼製作公司存在,其中有三成參與動漫製作。連同個人工作室,香港有超過5000名動漫人。
返回列表